【发稿时间 :2017-12-19 阅读次数:】
人们用“草原明珠”来形容白城这座塞外草原城市。究其原因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里秀美的山水,代表了人们对神秘绿色草原的向往和礼赞。数百年的发展史,这座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而唯独不变的,是它一脉相承的绿水青山——近年来,白城本着生态立市,绿色发展的理念,启动生态保护与建设五年行动计划,推进“四大生态”工程,构建“六大生态”系统,着力打造吉林西部生态屏障和特色生态产业基地……处处山青水秀、柳暗花明,赢得了白城草原明珠的美誉;草原生态城,激情创业地铸就了白城的高度,放眼瀚海大地,一幅幅“青山绿水共为邻”的写意画卷正徐徐展开……
扮靓绿色本底 构建生态地标
风沙弥漫曾是老一辈鹤乡人心头抹不去的记忆。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,世世代代生存在这里的鹤乡人梦寐以求着有朝一日绿染山川,水碧天蓝。
面对这种局面,白城市委、市政府站在构建和谐白城高度,大坐标审视,大手笔勾勒:规划生态“绿脉”、打造生态“绿肺”、编织生态“绿网”,在瀚海大地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“举市三年大造林,加快治理荒漠化”和“三年再造百万林、建设西部大屏障”行动。确立了“一屏、两轴、三带、四区、五环”的科学规划总体布局,全面实施“五大重点工程”,大力造林绿化,全力推进草原建设,深化与蒙草集团的战略合作,发展草原生态观光一体化产业。去年以来,开展“三年造林还湿双百万”活动,植树造林38.5万亩,修复湿地56.1万亩,综合治理草原170万亩,规模化种植燕麦20万亩……一道道绿色屏障锁住了风沙肆虐的脚步,让鹤乡大地染上了新绿、让荒山披上绿装,打造出了一个绿色州府。
描绘蓝色新图景、引得源头活水来、构建魅力塞上水乡。鹤乡——草原之城,滨江依河傍湖,因水而兴,得水独厚,素有“中国东北水乡”之称。
白城生态核心问题在“水”,如何作好水文章,破解水“瓶颈”白城市委、市政府给出了全新的答案:紧紧围绕“三条红线” “四项制度”,突出白城滨江、滨湖生态特色,构建六大体系,确定白城市五大水生态文明主题,打造独具特色的“水系为韵、生态白城”,构建“河畅、水清、岸绿、景美”的水生态体系,重构魅力塞上水乡。
有水则兴,无水则衰。近年来,白城市委、市政府全力推进大安灌区、分洪入向、河湖连通工程等建设,为水生态建设增添新鲜“血液”。截至目前,河湖连通工程全面告捷,124个水库泡塘全部连通,新增蓄水能力2.5亿立方米。
“想金山、盼银山,守住耕地是靠山”,这是鹤乡人最平实的想法。近年来,白城市紧紧围绕构筑吉林西部生态屏障的战略部署,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理项目,对田、水、路、林、村进行综合整治,让万顷荒地变良田、生态建设可持续。尤其是去年以来,推广“劲草一号”、燕麦治理盐碱地示范项目,通过以草治碱防沙兴牧,恢复“风吹草低见牛羊”的美景,让草原成为白城最耀眼的生态名片,打造吉林西部生态地标。目前,共完成土地整理项目53个,整理土地面积12.04万公顷,新增耕地面积7.03万公顷。
厚植发展优势 打造金字招牌
白城的水、林、草、湿,包括地、气、风、光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,也是财富,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。尤其是近年来,白城先后被国家列为“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” “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”“国家首批海绵城市”和“水生态文明示范市”。这些国字号“金招牌”,对于我们打造生态产业、发展生态经济,创造了有利条件、厚植了发展优势。
打青山绿水牌,唱生态农业戏。绿色生态农业是白城的一大亮点。近年来,白城市坚持用项目载体、企业模式、生态理念谋划和推动农业发展,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从农牧渔业资源中找工业,促进三产融合,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。重点抓好猪牛羊驴、燕麦、绿豆等特色基地建设和精深加工,推行绿色生产方式,打造“白城弱碱” “东方燕麦之都”“中国特色杂粮之城”“生态牧业基地”等特色品牌,创建全国食源性食品安全生产基地,初步建成了大龙头带动大基地、支撑大产业的发展格局。
靠天吃饭、技术落后、效益低下、收入不高——传统农业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。现在,这种状况在白城正悄然发生着变化。目前,全市棚膜面积已累计发展到13.59万亩,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0万亩,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1个,无公害蔬菜16种。同时,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,成为了全省推广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的主战场,吉林省唯一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市。
推进生态工业,让低碳之路在脚下延伸。工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硬支撑,是一个永不褪色的主旋律。近年来,实施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,推动企业技改创新和扩能改造,加快建立以清洁能源、绿色农产品加工、装备制造、医药健康等产业为主体的生态工业体系,创建全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区,建设吉林西部医药健康产业基地。积极探索循环经济模式,建设生态产业集聚平台,执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,形成循环的生态产业链,促进资源利用最大化、环境污染最小化。
驭风而起,逐光而上,借物而兴。作为全国唯一风电本地消纳示范试点城市,白城利用风电供暖解决风电“弃风”问题,通过延伸风电产业链条,突出风电、太阳能发电、生物质发电的开发利用,引进国内外风电装备制造龙头企业,开展光伏发电项目和生物质能热电联产、气化发电项目,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,提高城市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和风电本地消纳能力,提升质态,壮大体量,走出了一条绿色、清洁、低碳的发展之路。
打响生态旅游品牌,打造精品旅游业。时光堆集起鹤乡旅游富矿,赋予白城旅游业以鲜活的灵魂。近年来,白城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主导,编制全域旅游规划,以“一线八点”精品旅游线路为引领,立足“湿地风光、鹤乡白城”整体形象定位,全力打造“湿地生态游、民俗风情游、冰雪体验游、乡村观光游、军事体验游”五大特色品牌,精心培育草原风光、乡村休闲、历史文化等六大系列旅游产品,把“湿地风光、鹤乡白城”这张城市名片推向全国乃至世界,把魅力鹤乡建成草原的“独秀花园”和世界旅游目的地。
构筑绿色屏障 圆蓝天碧水梦
蓝天、白云、繁星、朗月……那份醉人和诗情画意曾是鹤乡人引以为豪的醉人画卷,然而,随着原煤使用量的剧增和能源效率利用的不合理,这座美丽的塞上城市被灰尘笼罩,烟尘漫天、蓝天消隐成为了人们心中难以言表的痛,何时摘掉扣在白城头上的这顶“黑锅盖”,再现瀚海“草原蓝”已成了鹤乡人的期盼。
从源头上扭转,沿着绿色、低碳、循环的路径可持续发展,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,实施蓝天工程、碧水工程、土壤污染防治工程,全力抓好污染防治行动——白城以草原人勇敢、豪放的性格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。
市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59天,预计全年优良天数超过300天;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、烟尘、工业粉尘、化学需氧量、氨氮六项主要污染物减排全部超额完成……翻看白城多年来取得的环保成果,让人感触最深同时也最有说服力的,莫过于上述看似枯燥的文字材料。
近年来,白城健全完善生态建设制度体系和生态保护法治体系,加快制定地方性法规,依法打击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,保护好来之不易的绿水青山、碧草蓝天——启动推行了“河长制”改革,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;全力配合中央环保督察,办理信访案件373件,责令整改217家,有效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环保问题;持续开展蓝天、清水、净土“三大环保”行动,市区取缔65座燃煤小锅炉,生态环境持续改善;搞好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,加快煤改电、煤改气进程;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,确保农药、化肥零增长。
力争到2021年,主要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低于国家和省标准,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80%以上;城市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5%;化肥、农药使用零增长,废弃农膜回收率达到70%,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5%以上,让白城的天更蓝、水更清、土壤更洁净、空气更清新。
鹤乡白城,这个可以让人“深呼吸”的地方,吐息之间,绿韵飞扬。碧水,给城市中的人们带来了宜居之感、幸福之情;绿色,给这座草原城市增添了生态之美、现代之韵。
站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,建设美丽中国新的历史起点上,200万鹤乡儿女,将并肩携手努力打造天蓝水碧、林茂粮丰、渔兴牧旺、人水和谐的美丽白城,重构魅力塞上水乡。
走进瀚海,就再也不想离开这片绿。
回首鹤乡,心头永远走不出那片绿。